近年來,我國體育產業始終保持快速發展態勢,持續融入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十四五”體育發展規劃》提出,到2025年,體育產業總規模將達到5萬億元,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居民體育消費總規模超過2.8萬億元,從業人員超過800萬人。這一目標的提出,標志著中國體育產業迎來新的發展機遇期,同時也反映出我國體育產業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正在不斷加大。
體育競賽表演產業是體育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體育競賽表演產業對挖掘和釋放消費潛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打造經濟增長新動能具有重要意義。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競賽表演產業的指導意見》提出,其總規模預計到2025年將達到兩萬億元。到2025年,將建設若干具有較大影響力的體育賽事城市和體育競賽表演產業集聚區,推出100項具有較大知名度的體育精品賽事,打造100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體育競賽表演品牌,培育一批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體育競賽表演企業。
去年下半年到今年初,大運會、亞運會、學青會、十四冬相繼舉辦,據統計,賽事期間,成都、杭州、南寧、呼倫貝爾實現體育及相關消費超1300億元。其中,大運會帶動住宿、餐飲、零售消費438.3億元,環比增長14.2%。亞運會期間,體育及相關消費489.6億元,環比增長15.6%。學青會拉動體育及相關消費165.2億元,環比增長3.8%。十四冬又掀起一輪消費熱潮,呼倫貝爾實現體育及相關消費320億元,環比增長4.6%。
露營、飛盤、騎行、冰雪運動……近幾年,戶外運動火遍大江南北,并正在逐漸成為人民群眾走向自然、擁抱自然、樂享生活的新潮流、新時尚。國家體育總局等8部委聯合發布的《戶外運動產業發展規劃(2022―2025年)》明確提出,到2025年戶外運動產業總規模超過3萬億元。這意味著國家將戶外運動定位為體育產業第一業態,總規模占比將達到60%。
從2022年全國體育產業的內部構成看,體育服務業增加值為9180億元,占體育產業增加值的比重為70.1%,比上年提高0.1個百分點。體育用品及相關產品制造增加值為3686億元,占體育產業增加值的比重為28.2%,比上年提高0.2個百分點。
近年來,我國體育用品業積極適應市場需求變化,加強產品和技術研發,提升產品和服務質量。很多體育用品企業在產品智能化、智慧化方向取得顯著成效,智能健身路徑、智能家用健身器材成為主流健身器材產品,實現了數字技術在運動健身方面的廣泛應用。今年4月,國家體育總局公布了最新的體育領域國家級“專精特新”企業和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名單,企業數量達到95家,比上一年度增加37家,顯示出體育用品業廣闊的市場空間和發展潛力。
2023年以來,體育消費發展勢頭強勁,已經成為拉動整體消費增長的重要引擎。今年一季度,全國體育娛樂用品類銷售總額同比增長14.2%,遠高于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7%的增速,體育消費在挖掘國內市場潛力、助力經濟增長等工作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當前體育產業發展面臨的機遇前所未有——黨中央、國務院對體育產業的重視程度前所未有;地方政府對體育產業的關心和支持前所未有;社會各界對體育產業的關注程度前所未有;人民群眾對優質體育產品和服務的需求前所未有。這表明體育產業的政策環境、社會環境和市場環境越來越好。
本文轉載自中國體育報,圖片除署名外均來自網絡,原標題:中國體育產業加速奔跑